莽莽天宇,恢恢地轮,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艺术家匠心的依据,创造的源泉。自古,“书画同源”皆是书法家审美意趣与妙笔生花的融洽相合,最能彰显创作者的艺术底蕴和作品风采。然而在当今书画界,能够深入体会,又使“同源”理念跃然纸上的人却寥寥无几。
杨翰儒,这位出生于安徽省临泉县一个偏僻农村的“草根”艺术家,从小生长在自然万物的拥抱和启迪下,“禀赋使然”地感受着天地不言的大美之源,从而激发出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力量,并在笔耕不辍的临池功夫中,把“书画同源”融于笔端,不知不觉形成了风格独彰的笔墨精神。
杨翰儒先生从5岁开始就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练习书法,寒来暑往,遍临诸家,几十年如一日。母亲的严厉教诲让他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为今后自成一家的“杨氏书体”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岁月的洗礼和阅历的增长,杨翰儒先生对书法艺术也有了独到的领悟,他说:“书就是写字嘛,法就是规矩呀,书法就是有规矩地写字嘛。一定要先横平竖直地练好基本功,然后多学习名家碑帖,一定要把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这样才能成竹在胸,在创作的时候才会做到自由。”诚然,“自由”已然成为杨翰儒创作时的一种状态,自由生而意境发,意境致远,气韵随出。
“自由”不仅反映的是杨翰儒的创作状态,更是他骨子里对本真的追求。他从来都不喜欢被称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家”,时常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殊不知,伟大却由平凡来。正是杨翰儒这种“接地气”的心态使他时常葆有平和淡远的心境,不争不抢,不问名利,只专注在自己的翰墨世界,对坐纸笔砚,彬彬一儒士。
杨翰儒常说:“我就是一个写书人,就想静静地写字,读书。利、名什么的,都不要去考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书法艺术的境界在于领悟,要有深刻的领悟,必须要有文化底蕴支撑。”正是这种宁静致远,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让杨翰儒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岁月流逝中铅华洗尽而精髓独存。
杨翰儒先生的作品,气韵生动而骨力透纸。大有“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之意趣。锋回笔走间如疾风掠过,凝墨驻笔时似渊潭深邃,力透纸背的运笔功夫使“筋骨”全出,墨舞意蕴的挥洒让“气韵”勃勃。“飞白”处尤为灵动,遥看如瀑布挂前,飞流直下,洋洋洒洒,时看似笔枯,却又见路转峰回之柳暗花明。先生的作品看似热烈,却更显沉稳。热烈是其痴迷于临池经年不辍的热情,沉稳则体现在笔笔丰实的运毫功底,其构字布局独树一帜,看似繁复却不显凌乱,倒有种泰山压顶的磅礴大气。
变化多端是杨先生书法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借体挪位”的四字法宝是杨翰儒先生所遵循的创作方法。他的创作从不受框框条条的限制,把各书体的风格,诸书家的精神都化为己有,笔端风华永远蕴藏着生气勃勃的无穷创造力。落笔前成竹在胸,展墨间风景无限。
多年来,杨翰儒先生凭精妙书墨出访过2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先生表演书法,笔如利剑,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大自四尺榜书,小到蝇头小楷,随心所欲,酣畅淋漓,作品表现大气磅礴,独步古今。他以精湛的技艺,高深的功力,超凡脱俗的大胆创作,赢得了国际同仁的尊敬和赞誉,被国内外多所高等学府聘为客座教授和艺术顾问,多次率中国书画名家代表团去各地采风交流。2005年4月被国际炎黄书画协会授予推选为“中国当代书画大师”。2015年被中国书法家研究协会授予“年度殿堂级艺术大师”。
时至今日,德高望重的他获得了无数识者的赞誉,也面临了众多不同声音的诋毁,他荣辱无意,不屑一顾,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大胆创新,从不懈怠,创作出一幅幅绝世佳品。杨先生说:“褒贬自有千秋,行止无愧天地,我只知做好事,从不问前程,做自己该做之事,任凭他人如何评论”。
当今的中国书法所经历的是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社会,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暂且不论时代在杨翰儒先生的书法作品上打下何种烙印,但观其作品,始终能被其中的意趣所吸引,不知不觉就跟随他的笔走游龙去感受字中画韵,让浮躁的心在凝神赏析时专注沉静,感受着“慢文化”的美妙。这无疑是一种怡情养性,澄涤心灵的方式,是当代快节奏生活所需要的内省。可以这么说,不是时代烙印了杨翰儒先生的作品,而是杨翰儒先生的作品终将烙印在这个时代。
杨翰儒在五十多年的不断求索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和表现技法。在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不同书体的基础上,展现了独具艺术魅力的书法作品,承先启后,开拓进取。他把古之六体书精研拓展为二十多种书体及表现形式,填补了中华书法艺术宝库中的多处空白,为中国国粹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世人誉为当代书圣。(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