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治网网站!
 
主办单位 :《廉政》内参
河南53岁女校长离世:出身教育世家,生前正策划40周年校庆
作者:正观新闻记者 岳炎霖  来源:正观新闻  阅读:251次 更新时间:2023-12-25

“她文静大方,聪慧善良;总是匆匆忙忙赶来,又匆匆忙忙离开。”

12月13日,冰雪尚未消融的郑州,尚是阴云密布、天寒地冻。在这寒冬腊月,本该期待着雪霁天晴、疏影梅香,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却没能等到那一刻——突发心脏病后,她经历了艰难的抢救,最终在20时08分与世长辞,终年53岁。

“杨雪梅”这个名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如雷贯耳。她生前担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建河南省委会副主委,黄河科技学院校长,全国人大代表。

她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青年联合会杰出贡献奖、河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并于2019年获得了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英年早逝,太可惜了!”“真是天妒英才!”“中国教育界又失去一名人才!”互联网上,对杨雪梅的突然病故表示惋惜的人不在少数;也有人表示想了解更多杨雪梅的生平与成就。

杨雪梅是什么样的人?她一生中是如何以梅的芬芳感染他人?让我们再一次踏着冰雪,寻找那支盛开于傲寒之中的“雪梅”。

“踏雪寻梅”之约,她未能等到

12月14日早晨,杨雪梅的郑州大学中文系1988级同学赵红还与几位老同学计划着一场主题为“踏雪寻梅”的聚会,并邀杨雪梅一起“热闹热闹”。不想,几位老同学没能等到“踏雪寻梅”之约,却在中午等来了杨雪梅去世的噩耗。

得知此消息后,赵红愣了整整一个中午,没能做任何事。

“寒冬风里送雪梅,同学惜别欲断肠。

人生虽短真情有,世间长留雪梅香!

马正国是杨雪梅在郑州大学中文系的同班同学、团支部书记,收到杨雪梅去世的讣告后,他悲痛万分,当即作挽诗以表追思。在杨雪梅的同学、同事、亲朋之间,同样是一片震惊、哀恸和惋惜。

哀思之余,大家又回忆起曾与杨雪梅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

曾是“新闻战士”,后挑起大梁建设民办高校

中文系毕业后,杨雪梅曾想过为新闻事业奋斗终生。

1992年,她怀着一腔热血、满腔理想进入郑州晚报社,成为一名新闻战士。张云波是杨雪梅在郑州晚报社工作期间的同事,杨雪梅对新闻的敏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记忆犹新。

“还记得应该是在1994年,我和杨雪梅都在财贸处工作,那时我是处长助理,杨雪梅入职要晚些,就天天叫我老师。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张云波说。

那是一次外地客人在郑州的某家大酒店住宿时,与酒店产生纠纷。尽管是新人记者,杨雪梅却敏锐地嗅到其中的新闻价值,于是她向张云波报备。起初张云波并未考虑过多,“当时我觉得这种事督促酒店解决就可以了,雪梅突然问我能不能做稿子,‘那就做呗’,我说。”

张云波没想到,这个姑娘紧跟线索、认真督促,最后外地客人不仅对酒店的处理十分满意,还对记者和郑州这座城市赞不绝口。“我记得那篇稿子标题应该叫《我会再来郑州的!》,行文流畅严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此事,张云波对杨雪梅刮目相看。

“雪梅对新闻的敏感、以及做起事来一丝不苟的态度很打动我,从她的文字可以看出来她心思缜密,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张云波如此评价杨雪梅,“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她后来能当好一个校长,对于事物发展有着这样的前瞻是很难得的。”

在短短几年的新闻工作中,她“一样也没落下”,事事争优。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不绝于口。

但现实也横亘在杨雪梅面前:她出身于教育世家,父母都曾是郑州大学的教师,从1988年开始,他们就梦想着办一所“自己的校园,国家承认的大学”。经历6年打拼,这对伉俪终于梦想成真,建设起经国家教委批准第一所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

学校建成后,杨雪梅的母亲胡大白已过知天命之年。善解人意的杨雪梅深知,这所学校是父母的毕生心血,而父母年事已高,建设民办高校不易,需要有人“挑大梁”。

于是,她小心翼翼地将刚刚萌芽的新闻理想埋藏心间,从父母手中接棒,接任黄河科技学院校长。从此,她不再只是她——她是成千上万学生的校长,是民办教育建设的探索者。

对于这个决定,杨雪梅的同学赵红毫不意外。赵红回忆,在上学期间,由于杨雪梅的父母都是老师,不少亲戚将孩子送到家中拜托管理。每到午餐时间,杨雪梅都要回家做一大家子的饭。“当时雪梅承担了家里相当一部分家务活。她总是匆匆忙忙地赶来上课,又匆匆忙忙地离开。”赵红回忆。

马正国也如此认为。在郑大学习期间,马正国是杨雪梅同班的团支部书记,他与杨雪梅的接触大多是在校园活动。“上学的时候她文静大方,聪慧善良,对待学习和组织的活动十分认真负责,从来不与人发生口角,大家都对她印象很好。后来挑起教育的大梁,也很符合她的性格。”

在摸索中前进,她领导下的黄科大成绩斐然

作为黄河科技学院的一校之长,在学校里,她鞠躬尽瘁、殚精竭虑。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毕业于黄河科技学院的学生分享对杨雪梅校长的点滴印象,寄托哀思。

有的学生已经毕业,远在千里之外,但仍想为杨校长送花;有的学生前两天还与杨校长见面,杨雪梅亲口说“希望你能拍出更美的校园”;还有的学生说“我的毕业证上是您的名字,杨雪梅校长一路走好”……

“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在2019年,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杨雪梅运筹帷幄,统筹全局,带领黄河科技学院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详细的规划。

她组织实施学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既定战略,以创建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目标,按照“问题导向、精准整改、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把整改工作与学校内涵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有机结合,推动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23年,12月3日,杨雪梅逝世10天前,赵红曾与杨雪梅见过一面。“她当时非常兴奋地跟我讲,明年就是黄科大建校40周年,她想做一个大型校庆策划。”

杨雪梅说,希望与文旅部门合作,结合当下的新文化工程,在学校建一条展现非遗文化、中原文化的文化市集;

杨雪梅说,学校名字里的“黄河”两个字大有文章,可以开办一个与黄河文明有关的全国性论坛;

杨雪梅还说,历经40年发展,学校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可以趁此时机将他们的事迹收集起来,形成校风文化和核心发展动力……

“我当时还对她说,你要抓紧加油干,马上就年底了。没想到10天以后再约她吃饭,她再也无法赴约了。”讲到这里,赵红变得哽咽。

杨雪梅接管以来,黄河科技学院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并成为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黄河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河南省首批高校双创基地”等;学校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

苦心人,天不负。在不懈付出后,她也收获了教育带来的馈赠。她从事民办高校管理工作,致力于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出版专著7部,主编著作(丛书)等10余部(套),主持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

此外,杨雪梅还被评为“河南省政府督学”、首批“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评估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导师”。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她曾肩负一亿河南人的期盼

“作为一名代表,肩负着一亿老家人的期盼,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2020年5月18日,两会召开之际,杨雪梅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杨雪梅不忘育人初心,深入师生一线,倾听学校师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积极履职:认真研究分析,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及社会民生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多项议案建议被采纳办理。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杨雪梅提议,相关部门可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杨雪梅提议:“建议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畅通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上升通道,大力培养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针对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给予更多支持和优惠措施。”

2020年5月,结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杨雪梅提议:“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建立全民普及知识教育体系,制定各级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开设《公共卫生安全》等通识课或公共基础课,推动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022年3月,杨雪梅提议:“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依赖创新,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两会期间,她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建议”。

一条条议案,化作一项项惠民生、惠教育的政策落地。多年来,围绕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以及民生重点问题,杨雪梅提交议案建议30余项。

会场上,她是才思敏捷、建言献策的好代表;会场之外,她有时却似乎并不那么“体面”。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赵红曾作为记者采访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杨雪梅。“同住一家酒店十七天,我一次采访都没约到,直到尾声,我才采访到她。”

杨雪梅为赵红开门时,是踮着脚一路跳到门口的——房间地板上几乎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行李箱、学校材料、议案材料七零八落地铺在地上。赵红调侃杨雪梅“你是来开会的还是打仗的?”两人哈哈大笑。

“在别人面前那么优雅,你却把战场留给了自己。”说出这话的赵红,赞叹之余也有着心疼。

送别“雪梅”最后一程,他们在路上

“‘踏雪寻梅’,我脑海里一直回响着这四个字。”杨雪梅的离开过于突然,以至于赵红、马正国,以及杨雪梅的各路同学、同事、亲朋久久无法释怀。

“雪树无声,校园不再听朱训;

梅花有色,鸿路哪堪断素笺。

“风中热泪送同学

世间长留雪梅香

郑州大学中文系1988级的师生为杨雪梅定制了花篮与花圈,挽联上的内容让人动容。

12月15日,越来越多的人得知杨雪梅去世的消息。黄科大往届的毕业生,昔日的老同学,同事同行,亲朋好友……来自天南地北、曾与杨雪梅相识相知的他们,向郑州汇聚而来。

此刻,他们只为送她最后一程。有不少人因冰雪天气堵在路上,却前赴后继,心系着这场“踏雪寻梅”之约。

这一次,他们不会失约。

 

版权声明:廉政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126802682